發布時間:2020-07-08編輯:閱讀量:51
千百年前,古人以"稻花香里說豐年,聽取蛙聲一片"來形容農村景象;現今,由于大量生活污水無序排放,加上化肥、農藥的過量使用,很多村莊"花香與腐臭交雜、垃圾與污水四溢".
日前,連續多日的晴好天氣之后迎來了一場陰雨,記者跟隨環保部門親臨第三期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現場。第三期整治工作以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為主。
"農村與城市情況差距很大,人口分布廣而且分散,很難把所有農村生活污水都集中到污水處理廠進行統一處理。"區環保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。
第三期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指揮部內的工程展板上,記者看到第三期工程將建成污水處理設施24套,建設污水收集管網51公里,將覆蓋行政村18個(自然村193個),受益人口將達34018人。
與城市集中式污水處理不同,環保部門在經過多方調研認證后認為,既要控制成本,又要針對農村的特殊性設計方案,最終選擇了三種智能分散處理模式:一是回轉式格柵機——集成式生活污水智能處理箱——潛流式人工濕地;二是回轉式格柵機——調節池——生物接觸氧化池——清水池——人工濕地;三是回轉式格柵機——調節池——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——潛流式人工濕地。
隨車前往遙觀鎮塘橋片泵站及管網工程現場,在建的泵站規模5000噸/日,配套污水主支管網6公里,總投資730萬元。管網覆蓋塘橋片區洪莊村、塘橋村、東方村、橋南村4個行政村共20個自然村,建成后近期受益1821戶、3858人,生活污水處理率將超過60%,處理后的排放水質將達一級a標準。
雨后的施工現場泥濘不堪,一個方形的建筑物正"泥足深陷",現場馬達聲"隆隆"作響,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往建筑物下沖水。據施工單位負責人肖建安介紹,該泵站根據地面結構,選擇了"沉井法"."其特點是將位于地下一定深度的建筑物,先在地面制作,形成一個井狀結構,然后在井內不斷沖水,形成泥漿后再用抽水設備抽出,借井體自重而逐步下沉,形成一個地下建筑物。"按照一般慣例,直接開鑿路面,然后下挖一條深10多米的溝,工程量大不說,還直接破壞道路,影響臨近建筑物的根基和交通。為了保證大量挖出來的泥土能有堆放的地方,還不得不請運渣車將其運走,需要鋪蓋時再拉回來。"現在這樣做的好處是效果好,又節約成本。"區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說。
"土里夾雜的石塊抽不上,我們工人在泥漿里一塊一塊撿。"為了保證11月底完工,"這幾天每天都要下沉四五十公分,只在晚上休息一會兒。"這樣的作息,肖建安已經習以為常。
武南路管網工程現場,記者看到,道路和植被基本沒被破壞。工地負責人告訴記者:"這里采用的頂管施工,能在地表干擾極小的情況下,無須挖槽即可鋪設各類地下管線,不破壞環境,不干擾交通,不破壞道路結構。"幾個現場走完,記者和隨行環保部門人員的鞋底已沾滿厚厚的一層泥土,有人笑稱:"我們在走最泥濘的路。"這條泥濘的路,卻是走向村莊秀美、環境優美、生活甜美、社會和美的新農村之路。